5月16日,贛鋒鋰業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告。公司認為到2025年全球市場會達到150萬噸碳酸鋰當量以上的需求規模,而公司已經規劃了在2025年前形成不低于30萬噸碳酸鋰當量的供應能力,以滿足鋰市場的蓬勃發展。預計規劃的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在今年逐步釋放。
三峽水利是贛鋒鋰業的重要合作伙伴,公司與三峽水利在多個環節均有合作。本次合作的目標包括重卡、儲能、回收等領域,公司會為合資公司形成有效的原材料以及電芯等產品的保障。除了公司在江西省新余、寧都、上饒等地的產能布局外,公司也積極考慮在國內的其他地區形成產能,包括內蒙、四川等地未來均有一定規劃。同時公司的海外布局也較為廣泛,包括阿根廷、墨西哥等地的項目產能,所有的規劃加在一起將在2025年前形成30萬噸碳酸鋰當量的供應能力。
海外布局與鋰開采方面
首先在外海資源布局方面,贛鋒鋰業在澳大利亞、阿根廷、墨西哥、馬里、愛爾蘭等國家均有鋰資源的布局,投資分散有利于對風險的管控。其次公司近期也在加大對國內鋰資源項目的布局,已經布局的國內資源包括江西及內蒙地區的鋰云母礦、青海地區的鹽湖資源等等,國內資源的布局將使公司未來的資源分布更加優化。
對于Cauchari-Olaroz鹽湖的二期生產技術是否會改變這一問題,公司在非洲馬里布局了Goulamina鋰輝石項目,目前正在積極向前推進建設。目前來看在非洲對鋰資源項目進行開采有機遇也有挑戰,非洲鋰資源項目的資源量水平、資源質量都是全球來看非常優秀的,但同時非洲國家的基建情況、政治情況等都會對資源項目的開發帶來一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上下游企業合作與鋰價變化方面
鋰輝石和鋰鹽是供應鏈上的上下游,其利潤情況會受到雙方議價能力、供需關系等情況影響。公司認為在鋰價上漲以及下跌的不同情況下,鋰輝石和鋰鹽的利潤分布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公司從長遠的發展角度看堅持進一步提高自有資源的供應占比。
隨著公司控股的資源項目陸續投產,預計未來公司自有資源的供應占比將達到70%左右,即2025年30萬噸碳酸鋰當量的生產規模中,有20萬噸碳酸鋰當量左右源自自有資源的供應。
動力與儲能電池方面
目前贛鋒鋰業已建成7GWh產能,其中2021年投產的3GWh產線可以滿產,新建成的4GWh產線還在調試。固態電池方面,預計規劃的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在今年逐步釋放。在消費電池方面,公司近期的TWS電池產能進一步提高,并且加強了自動化能力,也實現了成本方面的下降。疫情對全行業的消費電池業務需求均有一定影響,公司也在積極開拓各種銷售渠道,擴大銷量。公司將根據市場銷售情況進行產能擴張,把電池業務做大主要還是需要在動力電池領域扎根,能夠穩定開發一些長期客戶。
未來贛鋒鋰電會加強動力電池的產能布局,公司的第二代固態電池的主要銷售目標是動力電池領域。然而相比于傳統電池,公司固態電池的優勢主要在于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高,同時公司也會進一步提高固態電池的循環次數,以滿足多種場景需求中的應用。
工藝技術與廢舊電池回收方面
目前來看,具體的工藝技術使用要考慮一期試車投產的情況而定,因此可能會在一期正式投產后才會開始選擇二期的具體生產技術。公司不會盲目采用一些新的鹽湖提鋰工藝,而是會結合資源所在地的環境情況、政策情況、資本開支情況等綜合評判最終二期的工藝。
此外,該公司對廢舊電池回收的利潤情況根據廢舊電池采購成本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時與采用的生產工藝、回收模式等均有一定關系,目前來看回收提鋰的業務是有利潤且可以長遠發展的。